一直想写这篇文章,标题放在那里三个月了,可是迟迟下不了手,因为不知该从何而起。直到几天前陪儿子们读书,看到《灰姑娘》的结尾,才忽然有了灵感。
一般人读童话故事,读到结尾,想着一定是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王子和灰姑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于是,常常怀着心满意足,一带而过,却不知,真正的高手,他们的结尾,从来不是那么肤浅,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比如《灰姑娘》的结尾,最值得咀嚼的不是灰姑娘,却是她的极品后娘。
话说灰姑娘第三个晚上从舞会跑走,丢下一只鞋给王子。王子发誓非她不娶,于是拿着这只鞋,给全国的姑娘们试,谁要是穿上了,谁就是王妃。
灰姑娘的两个姐妹非常高兴,因为她们一直都被娇生惯养,生的好漂亮的脚。
于是,姐姐先由妈妈陪着去试穿那双鞋,可是,鞋太小了。这个时候,这个彪悍亲娘果决地拿出一把刀给女儿,说:
没关系,把大脚趾切掉!只要你当上了王后,还在乎这脚趾干嘛,你想要哪儿去,根本就不需要脚了。
大女儿一听,嗯,蛮有道理。这个傻姑娘于是忍着痛苦切掉了自己的大脚趾,把鞋子穿在脚上,来到王子面前。
结果,铛-铛-铛--铛,假象,被同情灰姑娘的小鸽子们戳破了。
随后二女儿去试鞋。
无奈,脚后跟太大,又塞不进去。于是,她亲爱的妈妈又拿出那把刀,毫不犹豫地让她削掉脚后跟。
读到这里的时候,赵老师不禁又惊,又怕,又深感滑稽,不可思议......
真的吗?
这位亲娘,为了给自己的两个女儿扫清障碍,争夺生存资源,残忍地排挤丈夫前妻留下的女儿。可是,最后,为了一个王妃的宝座,竟然让自己娇养的心肝宝贝削足适履,这样的爱与冷血,是一个人吗?
是的。
童话是现实的投影。
现实只能比童话更斑斓丰富,不可能比它更贫瘠。
就像上周赵老师推送了一篇文章:《女人做到这个境界,才配做妈妈!》,其中写到中年女性为传统捆绑,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。文章推送后,好几位妈妈给我微信,讲述了自己的故事,那些为了孩子,自己吞下的苦水,有的尺度之大,超出我的想象。
其中一位妈妈,前年寒假送女儿参加我们的跨年走心课,结果,婆婆大过年在亲戚家对她又哭又闹,破口大骂,说,“人家过年都往家走,她却坏到把孩子往外送,安的什么心......”足足骂了她十几分钟,见了自己儿子,却没事人一般。
她被气得浑身发抖,一边做饭一边哭。
好在孩子争气,中考考的非常棒。
心里才稍觉安慰。
赵老师看了她的描述,方觉自己的想象力还是不够丰富。
所以,文学作品一定是源于现实生活,灰姑娘的后妈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养育方式,其实,正折射出了我们很大一批父母的家庭教育。
所以,我们今天不探讨灰姑娘,而是要探讨一下灰姑娘的后妈在教育上究竟犯了什么错?或者说,当今中国,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我们犯了怎样的错误?据赵老师多年的观察与思考,我想,这10个字,最贴切:
物质上娇养,精神上刻薄。
一体两面,就像硬币一样。
前不久,大约期末考试前二十天,一位妈妈向我求助,为她正上初二的女儿。
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交流。第一次交流在去年,5月份,期中考试刚完,那个时候,她虽然有焦虑,但还是满怀信心,因为女儿的成绩很好,从小学到初一,一直都是前三,初一时,甚至两次全市第一。
在那次交流过程中,这位妈妈提到一个细节,说,这次期中考试题目很难,女儿所在的考场,全是好学生,因为压力大,连男生都哭了,边哭边考,听着让人心疼。
自己的女儿也是,考前总是很焦虑,特别怕输。
这次我们又交流,很明显,孩子的焦虑越来越严重了。
因为科目增加,学业压力大,孩子开始不想上学,厌学,她找不到任何高兴的事情,内心非常痛苦。周末休两天,也常常焦虑得心神不宁,她想赢怕输,这个念头折磨得她特别累,所以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,实际上非常短。更多的精力和时间,都消耗在情绪上了。
妈妈希望李波老师能够跟孩子做一次沟通,缓解孩子的压力。
她讲了这样一句话:
老师,暑假走心课我们已经报了。但是现在眼下的问题,当下的问题,我们需要解决。眼看十多天就要考试,可是孩子这种状态就是下不去,就是学不进去。麻烦老师给支一支招......
这位妈妈一边讲自己理解孩子,心疼孩子,讨厌只讲分分分的教育环境,但是,另外一边,又为了十多天之后的考试,急切地希望老师支招,让孩子赶紧把现在的情绪蜕掉,回归正常。
所以,问题的核心在哪里?
在妈妈身上。
妈妈言行不一,或者说她心口不一。
她内心真实想要的只是分数!
原谅赵老师讲话这么直接,我不是针对这位妈妈,而是针对所有的父母,因为,这就是真相。
不得不说,面对孩子,我们太少一些纯粹了。
如果讲一讲现在绝大多数父母们的内心世界,我想,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吧。
其一,就是希望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最好的保障,让孩子在肉体上不受苦,少受苦,甚至是多一点享受;
其二,却在精神上,不断地审视孩子,刻薄孩子,压制孩子。
于是,我们的孩子们都变成了笼子里的金丝雀,衣食无忧,身娇体贵,却内心空虚,精神软弱。
2012年,我的弟弟生了一个儿子。全家视若珍宝。
出生不久,我们聚在一起给孩子起名字。谈到小名的时候,我灵光一闪,说,不如叫“五一”。因为生在五一劳动节当天,多好的寓意,一生都有活干,活到老,干到老,这是福气。
我讲的兴兴头头,得意非凡。
现在想来,应该很煞风景,无怪李波老师总说我,思维方式跟一般人不一样。
因为当下孩子的姥姥就拉下了脸,她似笑非笑地反驳说:
劳动,劳动,俺们劳动了一辈子,可是劳动够了,不稀罕了!
老太太非常可爱,直率地讲出了劳动人民的真实心声。
这样的心声其实深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。
因此,我们大多数人,对人生的要求,也许不是吃苦,而是如何享福。既然我们小的时候,没有享过福,那么,现在有条件了,就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苦。
于是我们一边哭喊着要孩子读书吃苦,一边又看不得他受一点苦,巴不得他做人上人,享尽福气。
只是,这样的拧巴,坑了孩子。
毛主席讲了,野蛮其体魄,自由其精神。
精神和肉体,从来不是各不相干,而是一体的。
肉体上磨砺了,精神上往往会强大;肉体娇养,精神往往虚弱。
所以,青少年时期的毛主席经常冬天洗冷水浴,畅游长江,田间劳动,“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,就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,充实自己的精神。
我们再往深了谈,你想,一个孩子的精神在哪里?
在里面。
要触动到这个精神,需要通过什么路径?
需要通过身体发肤,四肢百骸五官跟现实世界接触。
需要把我们这个肉身在真实的世界中走一走,泡一泡,感受一下,ok,你才会起心动念。
所以,作家要深入生活,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,人生愈丰富,见识愈宽广,才力思考越深厚,譬如:列夫托尔斯泰;科学家也是如此,他们并不高大上,只是在我们看似寻常的事物上深究本源,譬如:牛顿研究苹果落地。
一个孩子肉身娇养起来,他就不接地气了,就像一棵草,根须离了土地,它能长好吗?
不能!
所以,物质上一定不能娇养,而是要滋养,要锤炼,要体验,要让孩子的肉身,这四肢百骸五官、身体发肤,看到,听到,呼吸到,感受到,体验到......才能思索到!
所以,父母找李波老师支招,李波老师看一眼,往往说,这个孩子,要站军姿,每天15分钟;那个孩子,好,要练短跑,每天一次;下一个孩子,你要每天20分钟,静坐冥想......再多的道理,你都要落地,要让他用身体去体验到。
所以,我们的走心课里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,就是体验,“上得来”要体验,“下得去”要体验,“打得开”要体验......
李波老师讲了:
不仅要大脑知道,还要身体知道。身体知道,才是真知道。
大脑知道可以忘掉,身体知道,一辈子都忘不掉,就像骑自行车,你十年不骑,捡起来分分钟骑走。
这样看来,我们平时是不是都做反了?
我们把孩子关在笼子里,名为爱护,实为束缚,时间久了,精神、智能就不发展了。所以,很多孩子开始看着好,幼儿园,小学,百伶百俐,但是到了初三,高中,越往后越滞后,肉身经历太少,精神发育就不足,一点点压力都受不住,一点点委屈都看不开,一丝丝弯路都不愿走,智能就会越来越萎缩。
接下来,我们讲“精神上刻薄”这五个字。
灰姑娘的后妈对自己的亲生女儿,平时在生活上一定是千娇百惯,才把孩子养的很美丽出众,但是,她在精神上却并不善待她们。
她不敢相信孩子们的魅力,所以,才要紧紧抓住眼前的王子,哪怕削足也要适履;她对孩子的精神控制,思想禁锢,力度之强,从她让她们削足,她们都盲从,不敢反抗,这一点上,就可以看出来。
父母要养育孩子真正成才,就一定要在精神上慷慨。
什么叫精神上慷慨?
4个指标:
你是无条件爱他吗?
你是无条件欣赏他吗?
任何情况下,你都支持他吗?
你关照他的精神世界多过他的分数、事业、成就吗?
我们要对孩子宽厚!
宽而厚。
因为人在世间行走,其实,非常艰难,也很孤独。对于一个孩子而言,从6岁进入学校,就相当于进入一个小社会,他就开始如同我们一般,要承受着这个社会对他的审视和打量,考核与评判,这个时候,一定一定是需要一个家,家里有几口人,这些人,无条件的爱着他,关心着他,支持着他,并且,打开门来,让他无论考30分、60分,还是100分,都可以坦然回家,安然度日。
这样的回首有家,可以给到一个孩子走出去搏击长空的巨大勇气。
我们当然要鼓励孩子直面竞争,并且有能力去驾驭竞争,但是,这种竞争,一定是心里有爱的竞争,内心不怕的竞争。
否则,出去受评判,回家看脸色。
弱小的精神,是很难在这样的重负下,健壮成长的。
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中,秦国攻赵,赵求救于齐,齐要求以太后之子为质,方出兵,赵太后不愿,触龙说服她,说,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
是的,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学校看的是孩子一时一刻的成绩,父母应该看到的,却是孩子今年、明年、三年五年,一生一世的健康成长;
社会考验的是孩子此时此刻的成就,父母应该看到,却是孩子未来十年,乃至一世的事业根基。
李波老师常说,站在明天看今天,你才能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。
那些因为孩子3年、5年表现平平,就骂孩子没出息,不如死在外面的父母;那些孩子现在已经不堪重负,还依然在生拉硬扯,叫嚷分数的父母;那些孩子因为年幼无知,犯了一点错误,就兴师动众,好像犯了多大罪恶的父母;那些孩子考个第一就喜笑颜开,落后几名,就疾言厉色的父母;那些因为孩子一时叛逆,就玻璃心炸裂,要放弃的父母......难道不惭愧吗?
做父母,在精神上,要慷慨一点,你才能守得住孩子的长长远远。
最后,故事开头,也以一个故事结尾。
所罗门王有一个很著名的审判故事,是两个女人争夺一个孩子的故事。
这两个女人找到所罗门王,都宣称自己是孩子的母亲。双方争执不下,很难处断。于是,所罗门王郑重其事地下令将婴儿一劈两半,一人一半,以息纷争。其中一个女人同意,另外一个女人却为小婴儿求情,请国王息怒收回成名,她愿意放弃小孩,并接受处罚。
于是,所罗门王把孩子交给她,而严厉的惩罚了另外一个女人。
其实,无论她是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,都不重要了,即便不是,此刻,也是了。
因为,这样的明智与牺牲,也只有母亲,才能当得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