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高考,让一位叫做王心仪的考生火了起来。
王心仪在2018年高考中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,但是这个孩子的走红却并不是因为她傲人的成绩,而是因为早年间她发表的一篇文章《感谢贫穷》。
在这篇文章中,王心仪写到:
“感谢贫穷,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。你让我和玩具、零食、游戏彻底绝缘,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……
感谢贫穷,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。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: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,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。而我,选择后者……
感谢贫穷,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。农人们都知道,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地踩上一脚。第一次去播种,我也很奇怪,踩得这么实,苗怎么还能再破土而出?可母亲告诉我,土松,苗反而会出不来,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,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。长大后,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,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。”
贫穷是一块磨刀石,既能让刀刃变得锋利,也能把锋芒磨平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寒门再难出贵子”的言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,人们看着天价的夏令营,昂贵的出国费用,琳琅满目的兴趣班,这些费用足以让家境不算富裕的小康家庭望而却步。
17年的一位高考状元熊轩昂却说出了这样的观点:
“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,你像我这种,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(孩子),衣食无忧,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。
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,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,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。
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,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。”
两位高考牛人,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,让所有人炙热的目光又集中在了这些寒门学子的身上。
贫穷,有时也是一种财富。
就像王心仪说的,她要“感谢贫穷”,如果没有贫穷,她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动力去不断地努力,最终考上北大文学系;
如果没有贫穷,她可能就不会有机会去在仔细的观察这个世界;
如果没有贫穷,她可能就不会悟到何为真正的幸福。
贫穷,没有在这个孩子身上烙下多少世故,反而让人感受到一股质朴的、美好的、难能可贵的单纯。
王心仪的今天,其实要感谢的不仅仅是贫穷,还有教会她面对贫穷的母亲。
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了有关自己母亲的两件小事:
第一件事是在她被学校的同学们嘲笑衣服破烂时:
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“土得掉渣”的棉袄,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,她只说了一句:“不要理他,踏实做事就好。”
第二件事是她的妈妈在接她回家时:
有时候免不了要让我们下车跑一会,于是每天上下学跑上一公里就成为了我和弟弟的锻炼方式。记得有一次下雪,雪积了有一尺厚,车子出不了门,妈妈裹着棉袄,顶着风,走到学校来接我们,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了母亲的脸上。但我和弟弟兴奋得不得了,一边玩雪,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。
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。那时候我便懂得了,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,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,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。
王心仪能够有今天的收获,这位妈妈功不可没,她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学,不得不精打细算,甚至都没有像样的衣服,依旧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。
王心仪说,她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。
其实很多的寒门家庭,都有这个特征,大家都心知肚明,读书是让孩子走出贫穷最好的方式,但是王心仪的母亲对学习和高考的定义却让人心生敬佩:
“母亲说过,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。”
学习是一条路,但是这条路通往的不是金钱,不是物质,不是鲤鱼跃龙门,不是从此寒门变贵族。
这条路通往的是更广阔的世界。
反观我们身边,像王心仪这样的贫苦家庭,往往都是另一副样子。
父母的一辈子被贫穷压弯了脊梁,磨平了脚板,吹皱了面皮,穷的怕了,不得不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,指望着孩子一日金榜题名,全家就能翻身,这些父母在和孩子谈话时提到最多的话便是:
你一定要好好学习,不能像我们一样吃苦受罪;
你要是不能考个好大学,这些半辈子也就完了。
孩子所感受到的,往往只有针芒在背的压力,却感受不到一丝的自信和希望。
寒门孩子之所以能十年寒窗苦读,三更灯火五更鸡,是因为有一只名叫贫穷的恶犬在身后追赶,一个不留神,就会被撕咬的粉身碎骨。
但是王心仪的妈妈,却轻描淡写的把恶犬赶走,然后用一己之力,在远方给自己的孩子立了一座灯塔,然后告诉她,孩子,那边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。
面对孩子的未来,这位妈妈让人感觉竭尽全力的同时,又充满信仰,一边咀嚼着苦难和贫穷,一边喂养给孩子力量和信念。
这种母亲,可谓英雄。
王心仪这一份直面贫穷的勇气,并不是人人都有的。
熊轩昂那一份对待自己嘴里金钥匙的坦诚,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。
所以富家也有李天一李启铭,寒门也有马加爵。
前者被家境中充裕的物质和权力蒙蔽了双眼,仗着自己富二代的身份横行霸道,刚刚少年就以强奸罪进了监狱,
还有同样在2010年掀起大风大浪的李启铭,驱车撞人致一死一伤后高喊:“有本事你们告去,我爸是李刚!”
而马加爵因为对破败家境极度的自卑折磨得内心千疮百孔,最终变为连杀四人的恶魔。
试问,像李天一李启铭这样,把财富和权力放在孩子身上,哪里有一丁点的教育意义?
试问,像马加爵这样被贫穷剥夺掉了自尊,带着入骨的自卑生存的人,又有谁能看得到?
贫穷本身没有意义,有意义的是能够战胜贫穷;财富本身也没有意义,有意义的是能够认识财富。
最近的新闻,不只有一个王心仪,还有一个杀鱼弟。
“杀鱼弟”是10年走红网络的“小网红”,因为当年年仅八岁的却熟练地帮家里看管水产摊,在加上娴熟的杀鱼技巧被称为“杀鱼弟”。
而时隔八年,这位“杀鱼弟”选择喝下农药“百草枯”来结束自己的生命,直到现在,都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。
“杀鱼弟”本名叫孟凡森,在网上走红之后,家里的生意忽然开始红火了起来,他的父亲也干脆直接吧店铺名字改叫“杀鱼弟水产”,借此来招揽顾客。
但是逐渐变好的生意并没有改变孟凡森的生活,他依旧还是在杀鱼,在应该进学校读书的年纪,每天和一条条或死或活的鱼打交道。
他的父母解释道:都是为了生活。
哪怕有人想要出资资助孩子上学,最后也没能成功。
一个懂事的孩子,甘愿让自己的童年充满了鱼腥味,来分担一些父母的辛劳,这是孟凡森走红的关键。
可是伴随着父母身体的日渐衰老,孟凡森发现,只有自己继续做一个“杀鱼弟”,才能撑起这一个大家庭的生活,自己的少年,青年,中年,老年,可能都要与这鱼腥味相伴。
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看了八年的鱼,最后看到了自己的整个人生,最后,他决定用一瓶农药来放弃自己一成不变的人生。
其实,“杀鱼弟”的悲剧,从一开始,就已经被决定了。
因为他的父亲这样解释为什么不让孩子去上学。
“别人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,我用4年上出来,给她花了十几万,这4年时间我就耽误了。我就想着把这生意扩大,我准备给他弄个店来开。”
父亲想的只是让孩子来赚钱,来完成他自己认为“还不错”的人生,甚至感觉自己如果在孩子身上花了钱没有回报,对他来讲就是一种“耽误”。
孟凡森的父亲不知道的是,上学除了找工作,更大的意义是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。
孟凡森因为年幼时的“懂事”,让人以为他已经长大,但事实上,即使是现在,他也不过是一个17岁不满的孩子。
让“杀鱼弟”躺进抢救室的,正是他那被贫穷占满了心智的父母。
为人父母,愚昧至此,或许这真的就是一场难以回避的悲剧吧。
对孩子的教育,付出金钱,不如付出时间,付出时间,不如付出心思,付出心思,不如付出真情。
无论是写出《感谢贫穷》的王心仪,还是能体会到中产家庭便利的熊轩昂;
无论是飞扬跋扈的李天一李启铭,还是一念成魔的马加爵;
还有早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,但最后不堪重负的孟凡森。
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的印证了一点:
教育可能需要资金,但家境绝对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。
贫穷并不是搞不好教育的理由,恰恰相反,越是感受到物质的贫瘠,就越是需要精神上的富足。
一开始读到王心仪的文章时,总是会想起莫言。
莫言成长在新中国最艰苦的岁月中。
莫言的母亲挨过饿,受过苦,偷过麦穗,患过肺病。
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,她却尽己所能的,给了莫言一个良好的童年教育。
在莫言的作品中,但凡提到自己的母亲,所流露出的都是满满的怀念和感恩,同样的,王心仪的那篇《感谢贫穷》中,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温暖。
无论家境如何,父母的形象也绝对不应该是拿着名为“贫穷”的钢鞭在身后追赶的恶鬼,也不是在天上闪着金光手撒钞票的财神。
父母应该是什么呢?
父母应该是孩子心目中的太阳,能在昏暗的时候,给他光芒,能在寒冷的时候,给他温暖,能在他迷茫的时候,给他方向。
家有如日般温暖的父母,哪怕再贫穷,也不再是“寒门”。